英雄不问出身,贫贱可以逆袭,不仅国如此,家如此,个人也如此。
人生较可悲的事情就是在逆境中绝望或者自暴自弃,但幸好,在过去的一年里,有那么一群人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呐喊,为中国人正名,为自己的命运正名!
中国八十年代贫穷令人震惊,所以在打开国门后,人们面对国外的“花花世界”时受到的心里冲击是可以想象的。
很多人都被外面世界的繁华震撼了,并彻底拜倒在地,丧失了追赶的勇气。
于是乎,我们小的时候,耳濡目染的都是各种关于外国天堂般美好的事例。
比如日本小学生在夏令营中表现十分厉害,一个日本孩子完胜十个中国孩子。
比如日本政府如何聪明地购买中国的资源而沉在近海以备后用,而中国政府却毫无知觉。
再比如美国人的月收入能过万,水龙头能出热水,连电视都是彩色的。
再比如欧洲人的城市里全是楼房,每家每户都有抽水马桶,连私人都买得起小轿车……
在今天看来,当时人们的那种羡慕之情显得如此可笑,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习惯使用“只有中国才是……,人家外国……”之类的句式,试图来证明中国或中国人是劣等的。
当下的中国社会,有一大批在八十年代被巨大的中外差距震碎了脊梁的人,他们如今正值壮年,活跃在传播和思想界、学术界以及网络舆论界。
尽管中外差距已经不大,甚至在很多方面中国已经超越了太多国家,但他们依然固执地认为中国很差。
这种固执通过他们的书籍、影视、网络影响着中国的很多年轻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和外国的认知却停留在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中国是孱弱的,那时候不但有像英、法、德、日、美等发达国家凌驾在我们的头上,还有“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仿佛是个国家或地区就比中国强。
前段时间和一名搞战略研究的前辈聊天,他说当年中国科研领域里成绩较好、业务较优秀的一批人,都选择离开中国,因为他们觉得中国没有希望了。尤其是那些学航天、宇航、飞机制造、现代船舶、发动机等这类学科的高科技人才都选择了离开这个国家。
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去国外后只能在一些小公司打一辈子零工,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离开中国。因为那时的中国没有任何平台给他们施展技术才华,而在国外一个月就能赚到几千元薪水,这几乎等于当时在国内研究机构干一辈子的工资。
而当初选择留下来和中国一起成长的人们,有一部分也并非出于爱国,而是因为他们不是成绩较好的那批人,没有达到让西方强国收留他们的标准,所以他们不得不选择留下来,和自己的国家站在一起。
但事实证明这些留下来的人反而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而选择离开的那批人,则默默无闻地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和才华。
随着这些年中国航母、“天宫”空间实验室系列、“神舟”飞船、隐形战机、核聚变、运-20、096型核潜艇、99-A坦克、IT硬件、数控设备、精密加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国之重器不断研制成功,那些创造了它们的人也将名留青史,总有一天,后人会不断地去书写他们的故事,因为这追赶过程之艰辛、奋斗之辛苦、牺牲之巨大,举世罕见。 在 我们这代人出生的时候,不要说赶英超美,就连日本和韩国、新加坡似乎都是无法逾越的大山。
所以别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来能超过美国,就连超过日本,在他们看来都是永远不可能。
曾经耀武扬威的“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早就被一次次的金融风暴打得粉碎。台湾所谓“民主”之后,竟然将全台湾经济命脉全部交由美国操盘,以至于这个曾经遥遥领先于大陆的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彻底停滞了。
如今的台北街头看起来很像九十年代的成都,那些年曾经让无数大陆人艳羡的各种现代化楼房,现在看来竟是如此的普通,中国任意一个二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和商圈都比台北较繁华的核心地带要显得现代和时尚得多。
曾经的“花园国家”新加坡,如今得名“李家坡”。新加坡人三十年来改变命运的机会很小,基本上父辈的工资是多少,自己的工资就还是多少。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而当年新加坡仅仅是在市中心种上几颗椰子树,安装了自动喷水龙头,就被八十年代出国的那批人艳羡地称呼为“花园国家”。而如今看来,当年那种大呼小叫的艳羡显得如此可笑。
日韩民众的真实生活质量随着韩剧的流行也被大家了解了,更不要提金融危机后大批韩国企业家欠薪跑路的惨状。在今天的韩国,不仅吃排骨是一种奢侈行为,而且经常因为闹白菜荒而向中国求援。
我们把大白菜出于人道主义以几块钱一颗的价格出口给他们,但到了韩国的超市,还是因为抢购飙升到一百多元人民币一颗,我真的不知道在这种物价下,韩国人所谓的人均收入过万有啥值得羡慕的。
即便如此,那些执意崇拜外国的人又说:“我们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以上,GDP总量超过了,但人均还很低,所以中国依然不如日本。”这话看似没错,其实经不起推敲。
美国的人口也比日本多3倍,而GDP却只多2.4倍,难道说美国还不如日本?
很多人对这种GDP的超越感到不以为然,但就人类整个历史而言,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并不多,而每一次它的发生都必然伴随着一个超级大国的陨落和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从无例外。
一些人长期坚称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一旦出现大灾大难根本不可能团结,更不可能超越日本那种强大的国民文化。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东海大地震,把他们吹捧起来的日本神话打破了。不仅救灾迟缓,而且几乎找不到志愿者,灾民长时间得不到救济,尸体大量倒伏路边,惨不忍睹。核泄露地点因为迟迟得不到封堵而一再扩大,日本自卫队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参与核事故救灾,传说中不可战胜的日本年轻人没有一个肯站出来解决核灾难。
通过此类事件暴露出来的日本的令人感到背心发凉的迟钝政治体制,以及自私到可悲的普遍国民意识,让很多崇拜日本的人感到迷惘和陌生。
这就是那个曾经被《夏令营里的较量》的作者大肆褒奖的日本超级下一代?
这就是那个号称能随时够让中国人从梦中惊醒的日本自卫队?
这就是传说中一个日本人能顶两百个中国人的强大国民文化?
记得小时候全国都在热议《夏令营里的较量》一文,从老师到家长无不对文中描绘的日本孩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因此在“唉,中国人就是不行,你瞧人家外国人,啧啧啧……”的论调声中长大,搞得精神很是压抑。
我们这代人中很一大部分人听多了以后,自己也开始对着别人说:“唉,中国人就是不行,你瞧人家外国人,啧啧啧……”只有一少部分人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清真相,并对这种论调表示出不屑。
汶川地震后,当中国80后军人在气流复杂的群山中空降,驾驶直升飞机或者挥舞着工兵铲逢山开路遇水填桥地拯救老百姓时,日本的80后自卫队却缩在营区不敢也不愿出去面对险情。
也许日本人在某些产业细节的处理上,还值得中国人借鉴,但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角度以及整体实力上来说,他已经不是我们的对手了。
一个缺乏责任感的民族,一个充斥着迟钝官僚主义、不作为的民族,在经济上的优势也必然维持不了多久。
以前中国官方常把“美日”并称为中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全方位对手,而现在这个对手只剩下美国了。
一些人长期坚称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一旦出现大灾大难根本不可能团结,更不可能超越日本那种强大的国民文化。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东海大地震,把他们吹捧起来的日本神话打破了。不仅救灾迟缓,而且几乎找不到志愿者,灾民长时间得不到救济,尸体大量倒伏路边,惨不忍睹。核泄露地点因为迟迟得不到封堵而一再扩大,日本自卫队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参与核事故救灾,传说中不可战胜的日本年轻人没有一个肯站出来解决核灾难。
通过此类事件暴露出来的日本的令人感到背心发凉的迟钝政治体制,以及自私到可悲的普遍国民意识,让很多崇拜日本的人感到迷惘和陌生。
这就是那个曾经被《夏令营里的较量》的作者大肆褒奖的日本超级下一代?
这就是那个号称能随时够让中国人从梦中惊醒的日本自卫队?
这就是传说中一个日本人能顶两百个中国人的强大国民文化?
记得小时候全国都在热议《夏令营里的较量》一文,从老师到家长无不对文中描绘的日本孩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因此在“唉,中国人就是不行,你瞧人家外国人,啧啧啧……”的论调声中长大,搞得精神很是压抑。
我们这代人中很一大部分人听多了以后,自己也开始对着别人说:“唉,中国人就是不行,你瞧人家外国人,啧啧啧……”只有一少部分人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清真相,并对这种论调表示出不屑。
汶川地震后,当中国80后军人在气流复杂的群山中空降,驾驶直升飞机或者挥舞着工兵铲逢山开路遇水填桥地拯救老百姓时,日本的80后自卫队却缩在营区不敢也不愿出去面对险情。
也许日本人在某些产业细节的处理上,还值得中国人借鉴,但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角度以及整体实力上来说,他已经不是我们的对手了。
一个缺乏责任感的民族,一个充斥着迟钝官僚主义、不作为的民族,在经济上的优势也必然维持不了多久。
以前中国官方常把“美日”并称为中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全方位对手,而现在这个对手只剩下美国了。 延伸阅读:其实你不知道,很多外国人很羡慕中国
一直都听到的是,身边谁谁出国之后就不回来了,又或者是出国旅游一趟之后,对国外的整洁街道,车让人的行为那是满满的羡慕……
可是,你们看,又到了转折的时候,其实外国人是很羡慕中国人的,绝对是真的。